海雨天风,寰宇律动。不忘初心,应济时需,国际法学院复启弦歌。
昔筚路蓝缕,以贤立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原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开设国际法本科课程的高等院校之一。老一辈国际法学家卢俊凯教授、侯洵直教授、郑庭佐教授、孙光才教授、张仲伯教授、王献枢教授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1977年后,我校国际法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培养了以黄进教授、余劲松教授、邵沙平教授、李仁真教授为代表的多位国际法名家,以及以杜焕芳教授为代表的多名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拥有涉外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为法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今再启新程,志在四方。精诚笃行,法观天下,培养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法律人,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国际法学院的卓越之路,从来不是独行的征程,我们期待志同道合,期待合作共赢。学院是校友的坚强后盾,校友是学院的宝贵资源。无论您扬帆十载、廿载,或更远航,万国法典间的智慧星火、求索征途上的济世情怀,始终辉映着您驰骋国际疆场的青春光芒。我们诚邀各届校友:重返南湖之滨,共绘法理经纬;再越文化疆界,聆听时代强音;重燃四海雄心,再叙星辰大海!
为加强国际法学院与校友的联络,凝聚校友力量,服务校友需求,并共同推动国际法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特此公告校友工作相关事宜如下:
一、校友联络计划
为完善校友数据库,筹备成立国际法学院校友会,精准传递学校学院动态、学术活动及服务信息,我们特向广大校友征集个人信息。恳请您及时提供最新联系方式、工作单位等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校友信息登记。
二、校友服务计划
国际法学院竭诚为各届校友返校及组织活动提供支持与服务:对于班级或年级返校活动,学院将协助协调活动场地(如会议室、教室、活动中心等),安排参访校史馆及国际法特色教学设施,并可根据需求协调在校师生交流;同时,亦支持校友发起或参与的学术讲座、研讨会、论坛、行业交流会及文体联谊活动,提供场地、宣传等必要协助。为确保服务质量与资源有效调配,计划组织返校或大型活动的校友团体,敬请提前至少15个工作日与我们联系,告知初步方案及具体需求,学院将据此统筹安排,倾力相助校友活动圆满举行,共叙情谊。
三、校友记忆计划
为了重现青春时光、激活集体记忆、表达美好祝愿,现面向广大校友征集有关史料和祝福视频,可通过邮箱或邮寄方式提交有关材料,具体类型如下:
1.实物史料:如在校期间的学生证、录取通知书、毕业证(毕业文凭)、课堂笔记、荣誉证书等,欢迎提供原件,也可提供高清电子版。
2.声像史料:如在校期间的各种生活照、风景照、各类音视频等,欢迎提供原件,并标注较为详尽信息(如时间、地点、人名等),照片也可提供高清电子版。
3.回忆录史料:如在校期间的师生情谊、校园趣闻、重要经历等,欢迎提供文字版回忆录,也可录制音视频等。
4.成绩成就史料:主要征集校友工作后取得的成绩成就史料,包括历届校友在工作以后的著作、证书、奖章、奖牌等,欢迎提供原件,各类证书也可提供高清电子版。
5.其他史料:校友认为有价值的,与学院相关的其他各类史料。
四、校友建言计划
国际法学院的卓越发展,深系于校友的智慧光芒与实践沃土。你们站在全球法治格局的前沿,见证着数字贸易法制、跨境数据流动治理、自贸区法律制度建设、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对外关系法、气候变化法治与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国际法上的制裁与反制裁制度等新兴领域的崛起,深谙涉外法治人才需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精通、实践过硬”的核心素养,更清楚学院在迈向世界一流的进程中,哪些领域需要突破、哪些优势值得深耕。
我们期盼着您的“全球视野”能为学科建设点亮新坐标:比如在传统国际法与新兴领域的交叉融合上,如何让课程体系更贴近全球法治实践的新需求?
我们渴望您的“行业洞见”能为人才培育注入实践活水:作为一线法律人,您最清楚实务中哪些能力是课堂难以触及的,如何让“理论学习+模拟实训+实战历练”的培养链条更无缝衔接?
我们期待您的“资源桥梁”能为师资锻造、国际合作拓宽路径:是否有国际顶尖律所的资深合伙人愿来校担任实务导师?是否有海外知名法学院意向建立深度联合研究机制?
热切期盼您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创新、涉外法治人才菁英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锻造、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及整体发展擘画等关键领域,倾注真知灼见,共筑寰宇法韵新篇!您的每一份建言,皆是点亮星火、共赴未来的磅礴力量。
五、校友伙伴计划
国际法学院热切期待广大校友、社会各界参与合作共建,特设立“学院发展战略合作伙伴计划”,诚挚欢迎并衷心感谢各位校友以多元形式襄助学院建设与发展:
人才培养合作可产教融合共建、合作定向培养、共建案例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实务导师;
学术科研合作可共建科研平台、共促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开展研究、联合申报课题;
社会服务合作可面向行业订制培训、区域发展咨询、涉外法律专项服务、全球服务网络搭建、分享行业前沿信息与资讯;
资源开拓合作可资源对接、合作项目推荐、经费支持(如捐赠至学院发展基金或指定项目:奖助学金、设施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与青年教师培养、学生国际竞赛基金等)。
或以其他方式提供有益于学院发展的资源与协助等。
如您有共建意愿或具体合作设想,敬请通过下方联络方式告知,我们将安排专人对接,共商发展大计。
亲爱的校友,您是学院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您的实践,是学院培育英才的沃土;您的智慧,是学院笃行致远的灯塔。我们根系相连,我们命运与共,让我们以法为媒,以情为纽,用共同的热爱与担当,让这所我们深爱的学院,在全球法治舞台上绽放更璀璨的“寰宇法韵”。
校友工作热线:027-88386097
工作邮箱:sy-gjfxy@zuel.edu.cn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二〇二五年七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