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原大学,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最先开设国际法本科课程的高等院校之一。老一辈国际法学家卢俊凯教授、张仲伯教授、侯洵直教授、郑庭佐教授、孙光才教授、王献枢教授在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1977年后,我校国际法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自1988年开始招收国际经济法专业本科生(专门化班),2024年重新获批国际法本科专业招生资格,2025年获批国际经贸规则本科专业招生资格;自1981年招收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94年获国际法专业硕士授权点,2005年获国际法博士授权点,2008年获国际法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获批国际法硕士、博士留学生招生资格,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的培养体系。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和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国际法学院已成为中国国际法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之一。

人才培养能力突出:下设国际法学系,国际私法学系、国际经济法学系。拥有涉外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拥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际法;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际私法。培养了以黄进教授、余劲松教授、邵沙平教授、李仁真教授为代表的多位著名国际法名家,以及以杜焕芳教授为代表的多名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学院现有本科生50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博士生40余人,留学生50余人,取得了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目前拥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32人,80%以上教师具有国外(境外)研习经历。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其他高层次人才5人。国际法学科带头人刘仁山教授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著名的国际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国际法学院院长徐伟功教授是中国知名的国际法学者,副院长黄志慧教授是中国知名的国际法青年学者。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设立了涉外法治研究院、国际法研究所、中国涉外经贸法治研究所、欧盟与人权法研究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制研究中心、国际法治与国家安全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国际法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累计9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50余项。在法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牛津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等国内外权威出版社累计出版专著50余部,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荷兰国际法评论》《瑞士国际私法年刊》等国内外法学权威和其他核心刊物上累计发表论文15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海外法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转载50余篇。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第九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霍英东基金会第九届高校优秀青年科研资助奖等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奖励20余项。国际法学院在涉外法治和国际法领域,形成丰硕的研究成果,位居全国前列,并具有重要学术影响。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参与我国《对外关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外国国家豁免法》《民事诉讼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研究团队为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纪委国际合作局、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外交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意见30余项,取得良好社会成效。

国际交流渠道畅通: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德国萨尔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马克斯——普朗克国际私法与比较法研究所、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等30余所大学、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项目,已吸引100余名国际学生前来学习,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优势项目,资助学生赴境外合作院校交流学习、参加国际会议及国际法类重要的模拟法庭辩论赛等。


  国际法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湖校区,校园内小南湖碧波荡漾,九孔桥横卧其上,杨柳依依,绿草如茵;常态化的高水平法学讲座和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更使校园洋溢着浓浓的学风,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国际法学院及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心、开拓创新,以人为本、以研为重,立足中南、面向全国,力争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