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光辉历程,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前行智慧和力量,并响应国家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号召,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地,9 月 7 日下午,纪念联合国成立 80 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暨国际法拔尖人才实验班开班仪式,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科大楼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仁山教授,校本科生院院长钱学锋教授,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余敏友教授,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张辉教授,国际法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徐伟功教授,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万莉,副院长黄志慧,全体教师和本科生、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谱写人生新篇章
——国际法拔尖人才实验班举行开班仪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拔尖人才实验班开班仪式标志着学校响应国家号召、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地的建设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开班仪式由万莉主持。
刘仁山代表学校对2025级国际法拔尖人才实验班30名优秀学子表示祝贺。他指出,此次活动意义重大,彰显了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涉外法治建设战略需求,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地的决心。他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成为新时代国际法的主题,在联合国成立80 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背景下,实验班肩负双重使命:既要传承维护国际秩序的初心,捍卫战后国际秩序;又要对接国家涉外法治需求,构建“理论 + 实践 + 视野”培养体系。他希望学院师生深耕国际法,以“中国智慧”参与全球治理,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钱学锋指出,本次活动既是对“维护国际秩序、守护和平发展”历史初心的传承,更是我校响应国家“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战略、升级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实践。他表示本科生院将从定制化培养、搭建实践平台、畅通交流渠道三方面为学生护航,同时希望同学们在未来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历史意识、基础意识、实践意识,让“尊重规则、守护和平”成为学习的精神底色,让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理论逻辑成为学习的根基,让学以致用成为学习的常态。
徐伟功从学科角度出发,以现代国际法渊源为引,指出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其核心应为加强国际法治人才培养,发挥其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他表示,国际法学院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致力于培养“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对外交往、具有国际视野、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精英涉外法治人才。
国际法拔尖人才实验班班级导师梁佳欣博士通过分析国际法专业学习与过往学习经历的不同,引导同学们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她表示,作为国际法实验班的班导师,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深邃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精通涉外沟通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
来自2024级国际法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叶戈洁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首先回顾了大一学年的经历,在学院资源支持、老师指引,以及校领导的关怀和期许下,自身对国际法的认知从懵懂到深化,逐渐明确“国际法学习者”的身份和时代赋予的使命重托。她表示将继续在国际法领域求索,不辜负学院期待,并祝愿同学们在此领域迎难而上、致志于学。
万莉表示,在校党委、校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国际法学院将全力建设好国际法拔尖人才实验班,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涉外法治建设贡献更多中南大智慧、中南大力量。她号召实验班同学坚定奋斗目标,认真学习钻研,永攀学术高峰,以实际行动证明“国际法拔尖人才”实至名归。
仪式最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拔尖人才实验班正式开启育人新程,为国家涉外法治事业注入“中南力量”。
环节二:铭记历史承壮志
——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学术讲座环节,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余敏友教授、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张辉教授分别带来主旨演讲。讲座由徐伟功主持。
余敏友教授发表了主题为“全球治理共识对我国参与联合国国际法治能力建设的挑战与要求”的演讲。他指出,全球治理共识包含五个要素,即坚持主权平等、国际法治、多边主义、以人为本、力求实效,而要把全球治理共识落到实处,核心问题在能力建设,我国要高质量参与联合国国际法治活动,高质量培养具有全球治理胜任力的涉外法治人才。
张辉教授的讲座主题为“二战影响与与战后八十年来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他指出,二战对战后80年来的国际经济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简要介绍了二战爆发的深层经济原因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分析了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重点解读了战后八十年来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三个阶段。
两场讲座为国际法学子们提供了独特的前沿视角,通过生动贴切的语言引起在座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坚持钻研国际法学科,为我国涉外法治事业添砖加瓦的信心。
环节三:聚力育才传薪火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学术沙龙
围绕沙龙主题,国际法学院副院长黄志慧首先简要介绍了学院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以来所作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三个问题:如何落实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程的要求、在培养涉外法治人才过程中怎么样以实践为导向、怎样建设符合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团队。
梁卓从教学中的体会和困惑展开,他犀利指出当今中国涉外法治人才紧缺、国际涉外法治人才竞争性培养的现实背景,呼吁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必须达到国际标准,他指出可以把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相长。
杨洪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从政治正确、精英化、国际化、交叉性、实践性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指出国际法学科学习对于二外、小语种有着真实、急切的需求,鼓励同学们积极学习相关外语。
向在胜认为国际法前景与国家建设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并具体分析了国际法专业的就业前景及未来就业方向。他以自身土木工程本科,国际法硕士的求学经历为例,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鼓励在座同学们要对国际法专业充满信心。
余素梅就其在一线教学工作中的经验给出了建议,认为语言是国际法专业学习的门槛,勉励在座同学要对语言学习花大力气,并建议学院打通本科生、研究生与留学生的课堂,实现跨文化沟通和交流。
丁汉韬以模拟法庭为切口,着重论述模拟法庭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关系,他认为模拟法庭是国际法学生学以致用的练兵场,也是全球法律青年人共同竞技交流的平台,鼓励同学保持信心和勇气,走出舒适圈。
铭记初心,牢记使命,国际法学院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涉外法治人才;汲取经验,展望未来,国际法学子将以实际行动诠释“精诚笃行,法观天下”的精神,从中南大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审核人:万莉